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四川党校报 > 2022年 第14期 > 第2版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夯实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
发布时间:2022年11月17日 部门/单位: 文: 图: 签发人:
文章作者:□ 许 彦(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宣示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要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生产力基础,要加快推进经济现代化进程,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在二十大报告中,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这要求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要着力于推进系统性深层次的体制机制改革,夯实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使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一是要形成新的市场动能。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创新就是创新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建立了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践和发展证明,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最重要的支撑。面对百年未有的大变局,经济全球化与逆全球化并存;新一轮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迎面而来,如何应“变”、如何抓住新机遇,就必须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时代选择,也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构建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必然之举。

二是要形成新的产业发展动能。面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实现产业价值链整体性攀升需要我们在产业发展的新赛道形成新优势、新态势。二十大报告勾勒出我国产业发展的新蓝图,就是要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这既是产业发展的新定位,也是产业发展的新目标。

三是要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守住粮食根基、树立大食物观、推动农村农业体制机制改革是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关键之举。

四是要补上区域系统发展的重大短板。14亿人口的中国,要形成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需要实现区域均衡发展,要充分激发欠发达地区的内在发展动能,在国家新区域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形成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的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五是要打造开放发展新路径。2022年1月,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正式生效;2021年9月,中国正式申请加入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2021年11月,中国正式申请加入DEPA(《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这也意味着我国制度型开放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新阶段的核心任务就是要打造开放发展新路径,就是要推进高水平开放,就是要在多数国家共同认同的规则、规制下,形成新的国际营商环境优势,形成新的全面立体开放新格局。


  •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 2009 - 2025
  • 蜀ICP备10001505号